top of page

5 種你可能忽略的 Multi Cloud 功能:不只備援,還能做到成本優化

Multi Cloud

什麼是 Multi Cloud?從定義到架構核心

Multi Cloud 的基本定義與運作方式

「Multi Cloud(多雲)」泛指同時使用兩個以上的雲端服務供應商來執行應用、儲存資料或提供 IT 資源的架構方式。這不僅是技術選型的一種,更是一種風險分散、靈活部署的策略選擇。

不同於傳統只綁定單一雲(Single Cloud)平台的作法,多雲架構讓使用者能根據地理位置、功能需求、價格優勢、法規限制等因素,自由選擇最佳雲端供應商搭配。例如,同時使用 AWS 提供的高擴展儲存與 GCP 的 AI 服務,就能兼顧效能與創新。


Multi Cloud 的特點:


與 Hybrid Cloud 有何不同?三個常見誤解

許多人容易將 Multi Cloud(多雲) 與 Hybrid Cloud (混合雲)混淆。雖然兩者皆屬於多平台運作的架構設計,但核心差異在於是否包含「地端環境」。

常見誤解:

  1. Multi Cloud 是 Hybrid Cloud 的進階版?→ 錯。兩者是橫向分流,不是進階關係。

  2. 多雲會增加風險?→ 若規劃得當,多雲反而能提升可用性與資安韌性。

  3. 管理太複雜不值得?→ 隨著 CMP(Cloud Management Platform)與自動化工具成熟,管理效能大幅提升。


為什麼越來越多組織選擇多雲?一組統計數據解析

根據 Flexera 2024 State of the Cloud Report,全球高達 74% 的企業正在積極使用 Multi Cloud(多雲) 架構,並且:

  • 平均使用 2.3 家主要雲端供應商

  • 92% 的組織認為多雲策略有助於避開供應商綁定

  • 84% 的組織同意多雲能帶來更好的業務持續性與備援能力

這不僅是大型企業的選擇,小至中型 SaaS、AI 初創公司,也正在導入多雲彈性以因應各地市場或法規差異。


多雲架構的潛力:5 種你可能忽略的 Multi Cloud 功能

功能1:跨雲流量調度與地理節點優化

許多服務會因為用戶分布廣泛、網速限制或資源集中,導致存取延遲與體驗不穩。Multi Cloud(多雲) 透過地理分散部署與負載導流,可有效解決這類問題。

應用方式:

  • 將使用者根據 IP 自動導向距離最近的雲平台(如 Cloudflare GSLB)

  • 利用各地雲節點提供就近資料存取、影音播放與計算任務

案例:Netflix

Netflix 使用 AWS 為主要基礎架構,並搭配 Google Cloud 做為全球分析與 CDN 儲存加速支援,確保全球 190+ 國的使用者都能以最低延遲串流觀看影片。


Multi Cloud

功能2:容錯與高可用性不再只是備援

過去備援意味著等待異常才啟動,但多雲環境能實現「主動冗餘、平行運作」,即使其中一個平台發生故障,也能在秒級切換至其他平台,降低中斷風險。

實現方式:

  • 在兩家以上雲端部署同樣的應用與資料庫架構

  • 使用 DNS 智慧導流(如 Route53 + GSLB)達成自動切換

案例:Airbnb

Airbnb 同時使用 AWS 與 Azure 作為後端服務平台,並配置跨平台資料同步與自動監控系統,確保訂房系統 365 天不中斷。


功能3:依服務部署選擇最佳性價比雲供應商

不同雲平台在定價策略與服務強項上有所不同。Multi Cloud 策略允許根據不同模組選擇最合適供應商,例如:


案例:Snapcha

tSnap 使用 Google Cloud 的機器學習服務來優化濾鏡辨識,同時使用 AWS 做為影像處理與儲存,將雲端花費控制在預算內,同時達成高速表現。


功能4:多雲環境中的合規與資料主權管理

在面對跨國服務與法規(如 GDPR、CCPA、台灣個資法)時,Multi Cloud 能夠提供:

  • 地區性儲存部署,確保資料不跨境

  • 雲端資料加密分層處理,降低風險

  • 配合地方法規選擇本地雲平台或特定地區節點

案例:Spotify

Spotify 為了滿足歐盟 GDPR 規範,將歐洲用戶的資料優先儲存在 Google Cloud 於比利時、芬蘭地區的節點,並使用 AWS 處理其餘非歐區的使用者資料。


功能5:多雲 API 協同運算與工作負載分配

雲端之間並非各自為政,Multi Cloud 可透過中介層(如 Kubernetes Federation、Istio、Terraform)實現跨雲部署與工作負載彈性分派:

  • API 跨雲調用(如同時使用 GCP Vision 與 AWS Lambda)

  • 微服務容器在不同雲端自動部署、擴展與回復

案例:Atlassian(Jira, Confluence 母公司)

Atlassian 採用 Multi Cloud 策略,透過 Kubernetes 實現 GCP 與 AWS 雲端的工作負載協同,當某一雲平台出現擁擠或限制時,自動切換至另一平台進行運行。


哪些情境適合 Multi Cloud?3 種實際應用場景拆解

情境1:跨國部署與延遲敏感應用

若你的平台面向國際,Multi Cloud 能協助解決「地理延遲」問題。透過就近部署與智能導流,讓亞洲、歐洲或美洲用戶皆能以最佳速度存取資料,尤其適合:

  • 視訊串流平台

  • 即時線上遊戲

  • 高頻金融交易

案例:Zoom

Zoom 在疫情高峰期間使用 AWS 為主雲,並在多個區域搭配 Azure 與 Oracle Cloud 增設區域節點,成功維持全球視訊連線穩定與低延遲。


Multi Cloud

情境2:合規性嚴格的金融或醫療業

金融與醫療產業需遵循極為嚴格的資料主權與隱私保護法規。Multi Cloud 能根據區域與數據類型分散儲存,降低集中式風險,並便於通過外部稽核。

適用應用:

  • 銀行與保險業的客戶資料儲存與備援

  • 醫療院所病歷資訊保護與異地備份

案例:Pfizer(輝瑞)

Pfizer 在疫情期間將部分臨床數據部署於 Google Cloud 的 BioPharma Cloud 平台,同時保留 AWS 進行生產端部署,以確保跨國資料合規性與運算效能。


情境3:需要即時擴展的 SaaS 平台

SaaS 業者常面臨活動瞬間爆量、高速迭代與彈性擴充需求。多雲部署讓平台能根據用戶分佈與高峰負載快速擴展,避免單雲平台過度擁擠或資源排擠。

案例:Slack

Slack 雖以 AWS 為核心基礎,但部分即時訊息服務與備援部署交由 GCP 執行,達成高可用性與快速服務擴充,確保數千萬用戶在疫情期間穩定使用。


導入 Multi Cloud (多雲)之前,這 4 件事你一定要先準備好


選擇正確的整合平台或雲管理工具(CMP)

多雲最大的挑戰之一就是「管理」。透過 CMP 工具能統一監控、配置與分析不同雲平台資源,目前常見的選擇有:


建立統一的帳號、權限與監控規範

跨雲平台帳號若未妥善設計,極易造成資安風險與權限混亂。建議:

  • 使用 IAM (身分與存取管理) 集中規範

  • 整合日誌與監控至單一平台(如 Datadog、Prometheus)


強化跨雲 API 的通用性與版本控管

不同平台的 API 設計與 SDK 相容性差異極大。導入 API Gateway 或中介層,能有效降低整合成本,常見選擇如:

  • Kong Gateway

  • Apigee(Google)

  • AWS API Gateway + Lambda


導入 FinOps 以預測與分析雲端成本

多雲雖有彈性優勢,但若缺乏成本預測與追蹤機制,很容易造成「雲支出失控」。

FinOps 策略建議:

  • 設定雲資源預算與自動警示

  • 對不同平台與專案進行成本分攤

  • 搭配工具如 CloudHealth、CloudCheckr 進行成本視覺化與預測

Multi Cloud

常見 Multi Cloud(多雲) 問題與解答:技術選型與維運要點

Q:多雲真的更便宜嗎?哪些情況會反而更貴?

不一定。 若僅考量「原始資源價格」,單一雲或許更具規模效益;但若納入「維運彈性」、「風險控管」與「應用最佳化」等因素,Multi Cloud 反而可能降低總擁有成本(TCO)

可能導致成本上升的情況包括:

  • 雲與雲間的頻繁資料傳輸(出站成本高)

  • 跨平台監控與維運人力複雜化

  • 工具與 API 重複投資


Q:如何降低維運複雜度?

  • 採用容器化與 CI/CD 標準流程(如 GitHub Actions + Kubernetes)

  • 以「服務導向思維」設計架構,避免平台間高耦合

  • 建立「自動化異常處理機制」,減少人為操作風險


Q:多雲間資料同步的延遲與一致性怎麼辦?

建議使用:

  • 事件驅動架構(Event-Driven Architecture)設計同步邏輯

  • 多活資料庫(如 CockroachDB, YugabyteDB)搭配時鐘同步

  • 使用延遲容忍架構與資料快照避免關鍵資料不一致


Q:有哪些工具可以幫助管理多雲?


結語:Multi Cloud (多雲)不是越多越好,而是選得剛剛好

從技術導向走向策略導向

許多組織在初期導入多雲時,過度追求平台多樣性反而增加技術負擔。真正的關鍵在於根據應用需求,選擇適合的平台功能與部署方式,不需要「全都上」。


每家雲都有擅長角色,善用才是真正優化

  • AWS:適合大規模架構、彈性運算與儲存

  • GCP:資料分析、AI 應用與開發者友善

  • Azure:整合 Microsoft 生態系、企業 IT 基礎建設

  • Oracle / Alibaba Cloud 等:特定區域市場與混合雲整合


記得:不是你用 Multi Cloud,而是讓 Multi Cloud 為你所用

當你清楚了解應用需求、合規限制與服務特性後,Multi Cloud 將不再是管理的負擔,而是轉型的助力。

✨ 若你正考慮導入多雲架構,但苦於規劃整合與資源落地的挑戰,WeWinCloud 雲端科技提供跨平台的多雲整合服務,協助你打造彈性、高效、合規的雲端佈局。從雲服務評估、架構設計到落地部署,我們陪你一起實現最聰明的 Multi Cloud 策略。



Comments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