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搞懂「資訊安全威脅與防護」:企業最常見的5大攻擊類型
- l19951105
- 6月24日
- 讀畢需時 5 分鐘
已更新:7月26日

什麼是資訊安全威脅與防護?為何企業必須重視?
資訊安全威脅的定義與類型總覽
資訊安全威脅指的是任何可能對企業資訊資產造成損害的行為或事件,這些威脅可能來自外部駭客、內部人員失誤或惡意行為,以及自然災害等。常見的資訊安全威脅類型包括:
惡意軟體攻擊:如病毒、蠕蟲、勒索軟體等。
社交工程攻擊:透過欺騙手段獲取機密資訊。
系統漏洞利用:利用軟體或系統的弱點進行攻擊。
內部人員資料外洩:員工或合作夥伴的不當行為導致資料洩漏。
分散式阻斷服務(DDoS)攻擊:大量流量癱瘓系統。
資訊安全防護的目的與基本原則
資訊安全防護旨在保護企業的資訊資產不受未經授權的存取、使用、披露、破壞、修改或破壞。其基本原則包括:
機密性(Confidentiality):確保資訊僅對授權人員可見。
完整性(Integrity):確保資訊的準確性與完整性。
可用性(Availability):確保授權人員在需要時能存取資訊。
中小企業常見的資安誤解與風險低估現象
許多中小企業認為自己規模小、不具吸引力,因此不太可能成為攻擊目標。然而,這種觀念可能導致資安防護不足,增加被攻擊的風險。事實上,駭客常利用自動化工具掃描網路,尋找防護薄弱的目標,無論企業規模大小。
5大資訊安全威脅解析:攻擊手法與實例分析
1. 社交工程攻擊(Social Engineering)
社交工程攻擊透過心理操控手段,誘使受害者洩漏機密資訊或執行特定行為。常見手法包括:
釣魚攻擊(Phishing):偽裝成可信任的實體,誘使受害者點擊惡意連結或提供敏感資訊。
冒充攻擊(Impersonation):假冒公司內部人員或合作夥伴,取得受害者信任。
實際案例:
2025年,英國零售巨頭Marks & Spencer(M&S)遭受駭客組織Scattered Spider的社交工程攻擊。駭客透過冒充IT人員,欺騙員工重設密碼,進而取得系統存取權限,導致供應鏈中斷、線上訂單暫停,估計每週損失達1,500萬英鎊。
2. 惡意軟體與勒索病毒(Malware & Ransomware)
惡意軟體是指設計用來破壞、干擾、竊取或造成其他「惡意」行為的軟體。勒索病毒則是一種特定的惡意軟體,會加密受害者的資料,並要求支付贖金以恢復存取權。
實際案例:
2025年,知名保險公司Aflac遭受駭客組織Scattered Spider的攻擊。駭客利用社交工程手法,成功入侵系統,取得超過7.5萬名員工的個人資料,包括社會安全號碼和聯絡資訊。
3. 網站滲透與系統漏洞攻擊(如SQL Injection)
SQL Injection(SQLi)是一種常見的攻擊手法,駭客透過在輸入欄位中插入惡意SQL語句,操控後端資料庫,進而取得未授權的資料存取權。
實際案例:
2024年,駭客組織ResumeLooters利用SQL Injection攻擊,成功入侵65個網站,竊取超過200萬筆用戶資料,包括姓名、電話號碼、出生日期等敏感資訊。
4. 內部人員資料外洩與權限管理失控
內部人員資料外洩指的是員工、承包商或合作夥伴等具有合法存取權限的人員,因故意或疏忽導致敏感資料外洩。
實際案例:
2023年,特斯拉(Tesla)發生內部資料外洩事件。兩名前員工將包含超過7.5萬名員工個人資訊的100GB資料洩漏給德國媒體,導致公司形象受損,並引發法律訴訟。
5. DDoS 分散式阻斷服務攻擊
DDoS攻擊透過大量的流量癱瘓目標系統,使其無法正常提供服務。這類攻擊常由受感染的裝置組成的「殭屍網路」發動。
實際案例:
2025年,Cloudflare成功攔截史上最大規模的DDoS攻擊。攻擊在短短45秒內,向目標IP發送了37.4TB的數據,峰值達7.3Tbps,若無適當防護,將導致服務全面中斷。
(延伸閱讀:DDoS 攻擊是什麼?3分鐘帶你了解分散式阻斷攻擊原理)
攻擊類型與實際案例對照表

資訊安全防護策略:企業可執行的5大實踐重點
1. 建立資訊安全政策與員工資安意識教育
企業應制定明確的資訊安全政策,涵蓋資料分類、存取控制、密碼管理等。同時,定期舉辦資安培訓,提高員工對釣魚攻擊、社交工程等威脅的辨識能力。
2. 定期進行漏洞掃描與弱點修補
透過自動化工具定期掃描系統與應用程式的漏洞,並依據風險等級優先修補,降低被攻擊的可能性。
3. 採用 EDR/MDR 系統進行即時威脅偵測
部署端點偵測與回應(EDR)或託管式偵測與回應(MDR)系統,能即時監控異常行為,快速應對潛在威脅。
4. 強化帳號密碼管理與權限控管機制
實施多因素驗證(MFA),限制帳號權限,並定期審查使用者存取權,防止未授權的資料存取。
5. 設置異地備援與備份計畫,降低營運風險
建立定期備份機制,並將備份資料儲存於異地,確保在遭受攻擊或災害時能迅速恢復營運。

常見防護工具與技術介紹
弱點掃描與滲透測試的差異與選用指南
弱點掃描:自動化工具檢測系統已知漏洞,適合定期檢查。
滲透測試:模擬駭客攻擊手法,深入評估系統防禦能力,建議每年至少進行一次。
防火牆、WAF、EDR 到 AIOps 的整合運用
防火牆:控制網路流量進出,阻擋未授權存取。
WAF(Web Application Firewall):保護網站應用程式免受攻擊。
EDR(Endpoint Detection and Response):監控端點設備,偵測並回應威脅。
AIOps(Artificial Intelligence for IT Operations):利用 AI 分析大量數據,提升資安事件的偵測與回應效率。
中小企業資安建置的預算配置建議
中小企業可考慮採用雲端資安服務,降低初期投資成本。建議將年度 IT 預算的 5% 至 10% 分配於資安相關項目,如防火牆、EDR 系統、員工訓練等。
資訊安全合規與企業責任
台灣與國際資安法規(如 GDPR、個資法)概覽
台灣的《個人資料保護法》要求企業妥善保護個人資料,並在資料外洩時通報主管機關。歐盟的《一般資料保護規則》(GDPR)則對跨境資料傳輸有嚴格規範,企業需確保合規以避免高額罰款。cc.ntu.edu.tw
企業導入資訊安全管理制度(ISMS)的流程與效益
導入資訊安全管理系統(ISMS),如 ISO/IEC 27001,有助於系統性管理資訊安全風險,提升企業信譽,並在招標或合作中展現資安能力。cc.ntu.edu.tw
如何通過資安稽核與第三方驗證?
企業可委託經認證的第三方機構進行資安稽核,評估資安政策、技術措施與實施成效。通過稽核後,可獲得相關認證,提升客戶與合作夥伴的信任度。
案例學習:實際企業資安事件分析與教訓
小型企業遭勒索病毒攻擊後的復原過程
某中小企業因員工點擊釣魚郵件,導致勒索病毒加密所有資料。由於事前未建立備份機制,最終支付贖金才恢復營運,損失慘重。此案例強調備份與員工訓練的重要性。
未實施權限分級導致員工資料外洩事件
一家企業未對內部系統實施權限控管,導致離職員工仍能存取敏感資料,最終將資料外洩至競爭對手。此事件凸顯權限管理與離職流程的必要性。
透過雲端備援成功避免網站中斷的案例分享
某電商平台遭受 DDoS 攻擊,但因事前部署雲端備援與流量清洗服務,成功維持網站正常運作,避免營收損失。
總結:打造企業韌性,資訊安全防護需持續精進
資訊安全威脅日益多元且複雜,企業需持續更新防護策略,從技術、制度到人員教育全面強化資安防護。唯有建立全面且持續演進的資安體系,才能在數位時代中立於不敗之地。
若您希望進一步強化企業的資訊安全防護,WeWinCloud 雲端科技提供專業的資安解決方案,協助您建立穩固的資安體系,確保營運安全無虞。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