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資訊安全風險有哪些?企業必學的10大資安防護策略

已更新:7月26日

資訊安全

資訊安全是什麼?為什麼企業不能忽視 🔒

資訊安全的涵義與重要性

資訊安全代表保護企業資料的機密性、完整性與可用性的整體措施,不僅涵蓋技術,也包含流程與人員管理。對企業而言,若未健全資訊安全體系,可能面臨資料曝光、營運中斷、法律責任與品牌信任危機。


資安與企業營運風險的緊密連結

以下是幾項資訊安全失守的潛在風險:

  • 名譽損失與客戶流失:如2023年 MGM Resorts 遭受勒索軟體攻擊,雖未付贖金,卻因資料外洩與停擺被美國聯邦貿易委員會追查,引發信任危機。

  • 營運中斷:2019 年 Norsk Hydro 遭Ryuk勒索攻擊,伺服器與電腦被加密,雖未支付贖金,但重建與重啟系統耗費近 US$70 million 的成本。

  • 法規罰鍰:如個資法(GDPR、台灣個資法)不合規將導致高額罰鍰與訴訟風險。

綜合以上,即使資訊安全看似IT部門責任,卻實質直擊企業核心價值與營運持續性。


資訊安全風險有哪些?10 大威脅全面解析

以下表格整理目前重大、常見的 10 項資訊安全威脅,提供企業快速辨識風險與防護起點:


1. 勒索軟體(Ransomware)

勒索軟體透過加密大量檔案,並要求付費後解鎖,特別影響財務與生產導向企業。

  • Norsk Hydro:Ryuk 勒索軟體於2019年影響超過3,000台伺服與PC設備,公司選擇不支付贖金,改為重建系統,總花費近 US$70 M 以上 。

  • M&S(Marks & Spencer):2025年初因 Scattered Spider 的 DragonForce 勒索攻擊,導致線上服務中斷、收銀停擺與供應鏈混亂,每週損失高達 £40M 。

這些案例突顯出勒索軟體不僅是資訊安全議題,更是攸關企業營運的重大風險。


2. 社交工程攻擊

社交工程並非依靠系統弱點,而是觸發員工的信任、恐慌或焦慮,導致資訊被誤洩或操作被騙。

  • Twitter(2020):駭客透過社交工程攻入 Twitter 編輯後台,竄改 69 個高階帳號發布詐騙訊息,波及政商巨擘 。

  • Google & Facebook(2017):駭客偽裝供應商詐發票,誘使兩家科技巨頭合計遭騙 US$100。

此外,**Aflac(2025)**亦證明連保險業同樣難以招架精準社交工程,造成大量客戶資料洩漏。

關鍵教訓

  1. 定期進行釣魚演練,測試員工反應與教育效果。

  2. 建立多階驗證流程,如重大轉帳需跨部門確認。

  3. 加強安全文化, 讓員工學會“多想一步”,不輕易點開陌生郵件或提供敏感資訊。


零日漏洞與漏洞利用

零日漏洞是指尚未被修補的安全漏洞,駭客在軟體開發商釋出更新之前就已加以利用,因此風險極高。2017 年爆發的 WannaCry 勒索病毒便是經典案例,該病毒利用 Windows 的 SMB 漏洞迅速感染全球超過 230,000 台電腦,波及醫療、交通、金融等關鍵基礎設施。

企業對策建議

  • 定期安裝系統與應用程式的安全更新

  • 導入資產清單與漏洞管理平台

  • 利用虛擬補丁(Virtual Patching)降低短期風險


3.DDoS 分散式阻斷服務攻擊

攻擊者透過殭屍網路發出大量流量,癱瘓網站或系統資源。2018 年 GitHub 曾遭受有史以來最大規模的 DDoS 攻擊,瞬間流量高達 1.35 Tbps,幸好因使用 CDN 與自動擴展架構,避免重大損失。

企業對策建議

  • 使用 CDN 與雲端抗 DDoS 解決方案

  • 實作流量警戒監控與黑名單防火牆

  • 對業務系統進行容量預估與負載模擬

資訊安全

4.雲端環境設定錯誤

許多企業雲端主機或資料庫若未妥善設定權限,容易導致資料外洩。2019 年 Facebook 旗下數百萬筆用戶紀錄便因 Amazon S3 權限設定錯誤而暴露於公開網路。

企業對策建議

  • 採用雲端安全配置檢查工具(如 AWS Config)

  • 實施 least privilege 原則與多因子驗證(MFA)

  • 定期稽核所有 IAM 帳號與權限變更紀錄


5.不安全的應用程式與 API

開發過程中的程式設計錯誤或 API 驗證不足,容易遭駭客惡意利用。Equifax(2017)因 Apache Struts 框架漏洞未修補,導致約 1.4 億筆個資外洩,是史上最嚴重的資安事故之一。

企業對策建議

  • 導入 Web 應用程式防火牆(WAF)

  • 對程式碼進行靜態與動態掃描

  • 建立 DevSecOps 流程,從開發階段就導入資安控制


6.內部人員疏失或惡意行為

根據 IBM 的統計,超過 60% 的資料外洩來自企業內部,包括員工誤操作、帳號外借或主動販售機密資料。Twitter(2020)就曾因員工被操控,導致數十個名人帳號遭駭。

企業對策建議

  • 建立行為稽核與存取日誌追蹤機制

  • 對高風險資料設定敏感度等級與使用控管

  • 定期進行社交工程模擬與資安意識訓練


7.遠端工作與行動裝置風險

COVID-19 之後,遠距與 BYOD(自攜裝置)成為常態。若未使用 VPN、防惡意軟體或加密工具,資料可能透過公共 Wi-Fi 被截取。

企業對策建議

  • 實施 MDM(行動裝置管理)系統

  • 要求裝置啟用 BitLocker 或 Mac FileVault

  • 所有遠端連線皆應透過 VPN 或 Zero Trust 方案


8.第三方供應鏈攻擊

攻擊者鎖定企業的合作夥伴、系統供應商或 SaaS 平台,藉此滲透主系統。SolarWinds 攻擊事件即是透過被感染的更新程式,在全球多家企業與政府系統內部建立後門。

企業對策建議

  • 對供應商執行資安審查與合約要求

  • 建立供應鏈分級與風險等級制度

  • 對 API 與服務存取點進行限制與監控


9.資料外洩與法規風險

許多國家與地區都有嚴格的個資保護規範(如 GDPR、台灣個資法)。馬里奧特(2018)因未能保護好用戶資料,遭罰 US$124M。

企業對策建議

  • 實施資料加密(AES-256、TLS 1.3)與分級存放

  • 對資料刪除與匿名化建立標準流程

  • 保持合規記錄與風險評估報告以備稽核


10.資訊安全風險續表

接著說明剩餘威脅項目,讓企業在評估資安挑戰時更加周全。

遠端工作與行動裝置風險隨著遠端與混合型工作模式普及,員工使用個人或公司-issued行動裝置接入企業環境,若未加強裝置管理與通訊加密,可能因弱密碼、失竊或惡意應用程序而導致資料暴露。例如 2020 年 Zoom 帳號被暗網販售的事件,突顯弱密碼與帳號再利用風險,間接衝擊平台與使用者的資料安全。


不安全的應用程式與 API當內部或外部系統透過 API 整合功能時,若未做好授權、輸入驗證與錯誤處理,將成為攻擊者入侵的入口點。經典案例為 2017 年 Equifax 資料外洩事故,駭客利用 Apache Struts 漏洞竊取超過 1.4 億筆敏感資料,此事件說明應用系統安全同樣屬於資訊安全範疇的重要一環。


第三方供應鏈攻擊企業若將部分功能交由供應商代管,需同步承擔供應鏈的風險。2020 年 SolarWinds 的 Backdoor 植入事件中,駭客操作供應鏈工具更新,攻入數百家科技公司與政府機構,此事件再次提醒:資訊安全不只是內部維安,更要監控合作夥伴。

資料外洩與法規風險若企業未落實資料加密或完整刪除程序,將面臨法令制裁與信任崩解。馬里奧特(Marriott,2018)因客戶註冊資料未加密遭駭客竊資料外洩,影響超過 5 億用戶,罰金與品牌受創皆相當嚴重。

資訊安全

資訊安全怎麼做?十大防護策略企業必學

1. 建立多層次資安防護架構(Defense in Depth)

多層防禦策略是國際大型企業如 Microsoft、Amazon 廣泛採用的資安方式。他們通常在外部網路、內部 A

PI、使用者端與資料層多重部署防火牆、IPS 與存取控管,確保其中一層失守時,其他層仍能阻擋攻擊或偵測異常。


2. 員工資安教育與社交工程演練

Twitter(2020 年)遭受社交工程攻擊,駭客誘將多位高階人士帳號掌控,說明單層人為防線的脆弱性。定期進行釣魚模擬測試與教育,是 Google、Facebook 等科技企業強化企業資訊安全文化的重要作法。


3. 定期進行弱點掃描與滲透測試(關鍵字:弱點掃描、滲透測試)

金融企業如某大型銀行委託外部資安公司定期進行滲透測試,揭露 API 權限濫用風險;並對外部服務進行季度性弱點掃描(Nessus 或 Qualys),快速發現公開漏洞並即時修補。


4. 部署 EDR/MDR 與即時威脅監控(關鍵字:EDR、MDR)

一家美國金融機構導入 EDR 主動偵測 Cobalt Strike 後門入侵,並結合第三方 MDR (Managed Detection & Response)團隊,顯著縮短事件識別與回應時間 。


5. 資料加密與備份機制

健康照護與金融巨頭如 Global Bank、大型醫療集團,皆落實靜態資料 AES-256 加密與 TLS 1.3 傳輸機制,同時採用 3–2–1 備份策略,確保資料一旦外洩仍不可讀並具備快速還原能力。


6. 雲端環境資安設定與權限管理

Facebook 曾因 S3 權限設定不當,導致數百萬用戶資料暴露;反觀 Lidl(Schwarz Digit)與 SAP 合作,強制在雲端架構啟用多因子驗證與細部權限控管,加上地理鎖定政策,保障資料主權及合規性 。

資訊安全

7. 建立資安事件回應計畫(Incident Response)

如 Gartner 建議大型企業 IRP 須包含:3 小時內偵測、6 小時內通報、24 小時隔離與 48 小時初步恢復流程。Aon、Binary Defense 等顧問公司亦協助客戶設計跨部門桌上演練,確保各部門快速協調回應。


8. 應用程式安全開發流程(Secure SDLC)

Amazon 部分內部開放平台要求所有新版本通過靜態與動態安全測試(SAST/DAST),並綁定 CI/CD pipeline,嚴格控管上線程式碼,這是大廠維持資訊安全水準的常見做法。


9. 第三方風險管理制度

SolarWinds 事件證明供應鏈是資安重要環節,許多大型企業(如 IBM、金融機構)在合約內納入供應商年檢稽核與資安評估,並要求供應商提供 ISO 27001 或 SOC 2 報告作為風險緩釋手段。


10. 監測與預警系統(SIEM、AIOps)

Decapolis(全球金融服務公司)導入 AWS SIEM 架構,並建立威脅情資定製警報,顯著提升異常識別精準度與合規效能 slashtec.com。另如 Binary Defense、Trustwave 客戶則透過 Co-managed SIEM + MDR 廠商搭建 24/7 偵測機制,未額外增加內部人力即可強化資安能量 。


資訊安全實務案例分享(含中小企業視角)

常見資安事件與企業損失分析

  • Facebook S3 權限錯誤導致資料外洩,是警惕雲端設定不可輕忽的大型資安事件。

  • SolarWinds 供應鏈攻擊事件則提醒所有企業需關注第三方風險。

  • Twitter 社交工程事件說明人為與流程缺陷是最難防範的漏洞。


資安做得好的企業實例

Lidl(Schwarz Digits)於 2023 年獨立設立雲端資安部門,服務 SAP 與拜仁慕尼黑等大型客戶,將資料限制在本地中心、強制 MFA 與嚴謹 IAM 控管,展現資安與商業高度結合 。


從災難中學習:如何強化資安防線

企業一旦發生資安事故,應立即啟動 Post-mortem 分析流程:明確分工、補足技術漏洞、修正流程,並將結果納入員工教育與下一輪安全演練中。此循環將資訊安全逐步內化為企業文化與運營常態。


結語:資訊安全不是 IT 部門的事,而是企業整體責任

建立資安文化的關鍵步驟

  • 定期全公司資安宣導與教育

  • 資安行為融入 KPI 與年度評核

  • 設立資安負責人的清晰職責與跨部門協同機制


如何持續優化資安策略

  • 每年根據新威脅調整 IRP 與防護策略

  • 持續導入新技術(如 EDR、AIOps)提升偵測能力

  • 保持與外部資安專業機構交流與成熟度評量


整合資訊安全與營運目標

  • 在策略會議中納入資安風險報告

  • 資安投資應與業務擴張、法規合規相協調

  • 透過有效的資安防護提升客戶信任,轉化為品牌競爭力


無論你的企業正處於資安建設初期,或是面臨更高階的防禦挑戰,選擇一個能與你並肩作戰的專業夥伴至關重要。WeWinCloud 雲端科技專注於為企業打造安全、彈性與可持續的雲端架構,從弱點掃描、滲透測試、EDR 部署到 SIEM 監控導入,協助企業量身打造全方位的資訊安全解決方案。

我們深知,中小企業資源有限,但資訊安全不能妥協。WeWinCloud 用最合適的工具與策略,讓資安落實在日常營運中,讓你安心拓展業務、無後顧之憂。



留言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