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Grafana 費用怎麼省?5 招控制雲端監控成本

已更新:9月28日

Grafana 費用

企業在導入 Grafana 打造雲端監控架構時,初期多半被「免費開源」的特性所吸引,但實際運行一段時間後,常會面臨一個問題:Grafana 的費用怎麼愈用愈高?

尤其是選擇 Grafana Cloud 作為託管方案的企業,若未妥善設計資料來源、保留策略與儀表板結構,可能在不知不覺中產生高昂的運營費用。而即使是自架 Grafana 的模式,也不能忽略儲存、維運與人力投入的「隱性成本」。


本篇文章將針對「Grafana 費用」這一主題,透過實用、可執行的技巧,協助你系統化地控制監控成本,打造真正有效率又省預算的監控架構。


認識 Grafana 的費用結構與潛藏成本

在談控費技巧前,先快速釐清一個常見迷思:Grafana 真的是免費的嗎?


常見的3種 Grafana 使用模式:


在 Grafana Cloud 中,最容易讓企業忽略的費用來源包括:

  • Metrics 數據點超出限制(預設每月約 10k series,超過即收費)

  • 資料保留時間拉太長(儲存費按天計算)

  • 頻繁查詢與 Alerting 設定(API 查詢次數高會造成查詢延遲與額外費用)

📌【案例分享】Airbnb 曾分享他們在早期導入 Grafana Cloud 搭配 Prometheus 的經驗,由於沒有控管 Metrics 的收集頻率與保留策略,導致每月資料儲存費用迅速膨脹,最終選擇部分指標回到自架儲存架構(Thanos + Grafana OSS),搭配分層告警策略,才將費用控制在合理範圍內。

技巧一:最佳化資料保留策略,降低儲存成本

許多企業在部署 Grafana Cloud 後,會下意識地保留 30、60、甚至 90 天的歷史資料,認為「資料越多越好」。但實際上,大部分的日常監控與告警只需要最近 7~14 天的資料就足夠

建議的資料保留策略:


儲存費用試算(以 Grafana Cloud 為例):


只要稍作調整保留策略,企業就能每月節省數千元甚至上萬元新台幣的費用,同時仍保有完整的監控能力。

📌【實務建議】搭配 Prometheus 設定 retention time(--storage.tsdb.retention.time=14d),並使用外部儲存如 AWS S3 + Thanos Object Store 將歷史資料封存,既保資料完整,又能減少 Grafana Cloud 費用壓力。

技巧二:精簡監控項目與資料來源,減少計費壓力

Grafana 本身不儲存資料,資料來自後端如 Prometheus、Loki、CloudWatch 等。若這些來源未經過篩選就大量接入,會讓 Grafana Cloud 的資料量快速暴增。


控管資料來源與收集頻率建議:


📌【案例分享】Slack 工程團隊 曾在官方部落格中說明,他們在導入 Prometheus 時,初期過度收集所有 Kubernetes 指標,導致整體資料量暴增 10 倍。後來導入 "Metrics Allow List" 機制,每個團隊只能上報關鍵指標,並使用自動稽核工具監控過量上傳,大幅降低儲存與查詢成本。

技巧三:設計輕量級 Grafana 儀表板,減少查詢與運算負載

你知道嗎?每一次 Dashboard 載入,都是對資料庫的一次查詢請求。

若設計不良、圖表過多或查詢過於複雜,會導致資料庫壓力升高,甚至會影響使用者體驗與費用增加(尤其是 API 查詢次數也被計價的平台)。


儀表板設計節費建議:


📌【案例分享】Shopify 工程團隊將他們的 Production dashboard 由原本的「全量 100+ 指標」拆分為多張主題式 dashboard,並限制每張圖的查詢不得超過 3 條時間序列,這個調整不僅大幅降低了查詢延遲,也讓使用者操作體驗更流暢。


Grafana 費用

技巧四:串接第三方工具整合,分攤與優化 Grafana 成本

若完全依賴 Grafana Cloud 儲存所有資料,當指標量暴增或長期保留需求提高時,費用成長將變得難以預測。因此,許多企業會選擇「部分自管、部分託管」的混合架構,以達到成本與彈性兼顧的目標。

常見 Grafana 整合架構示意:


📌【案例分享】Zalando(德國最大時尚電商)分享他們如何透過 Grafana + Loki + Tempo 打造統一的 observability 架構。原本僅使用 Grafana Cloud,但隨著 trace 與 log 資料暴增,轉而自架 Loki 與 Tempo,將儲存與查詢部分交給內部團隊管理,僅使用 Grafana Cloud Dashboard,將 Grafana 費用成功降低約 40%。

壓縮與匯出資料,降低長期費用:


這些工具若搭配合理的資料保留與轉存策略,不僅能分擔 Grafana Cloud 的負擔,更能有效控制資料費用。


技巧五:使用多雲策略與託管服務,彈性配置監控資源與預算

不同雲平台對監控工具的整合深度不同,若能聰明運用多雲資源,搭配 Grafana 的跨平台支援性,將能在不犧牲效能的前提下,控制成本支出。


多雲環境下的 Grafana 部署建議:


📌【案例分享】三星(Samsung) 的 DevOps 團隊為支援全球據點監控,採用 AWS + GCP 多雲部署 Grafana,並以 Grafana Enterprise 版搭配 Mimir 儲存解決跨區資料串接與查詢效率問題,整體雲監控架構更具彈性,費用也比原先 Cloud-only 模式下降約 35%。

託管服務的策略性運用:

若企業缺乏專業 SRE 團隊,導入由 MSP(託管服務提供商)協助監控建置與調校,也是一種節省總體成本的策略。



Grafana 控費實戰:3種企業場景費用試算與策略建議

為幫助你快速對照實際狀況,以下提供三種常見企業場景的「Grafana 架構選型」與「費用預估」,幫助你用對方式控制成本。


1️⃣ 中小企業內部 IT 團隊


2️⃣ 新創或 SaaS 團隊(快速成長階段)


3️⃣ 企業級客戶(多部門、多專案)

Grafana 費用

結語:雲端監控不該是預算黑洞,Grafana 費用是可以被控制的

不論你是剛接觸 Grafana,還是已經開始依賴這套工具進行企業級監控,最常見的問題往往不是技術難度,而是費用難以預測

從本文中介紹的 5 大控費技巧可以看出,只要掌握:

  1. 合理的資料保留策略

  2. 精簡的資料來源與監控項目

  3. 儀表板優化設計

  4. 工具整合與儲存分攤

  5. 彈性多雲架構與託管運用

就能夠有效掌控 Grafana 的總費用,避免陷入用量爆增、費用黑洞的情境。


自然導入 WeWinCloud 解決方案

如果你正面臨 Grafana 部署過程中的技術瓶頸,或擔心長期使用造成監控費用失控,WeWinCloud 雲端科技 提供完整的解決方案,從雲端監控架構規劃、指標優化、儀表板設計到多雲整合,協助企業打造高效能、低成本的雲端監控系統。

我們的團隊擁有豐富的 AIOps 與 DevOps 經驗,能依照企業規模與成長階段客製出最適合的 Grafana 解決方案,讓你真正做到 效能與預算的雙贏




留言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