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GCP 費用怎麼算?避開 3 大誤區,精準掌握 Google 雲端成本

GCP 費用

隨著數位轉型成為企業競爭的核心戰略,「上雲」不再是可選項,而是必要行動。Google Cloud Platform(GCP)憑藉其 AI 能力與強大的全球骨幹網絡,成為眾多企業的首選。不過,雲端服務的彈性使用也意味著「成本彈性」,許多企業初期雖然導入順利,卻在幾個月後面臨預算爆表的困境。

深入理解 GCP 費用架構,是企業制定預算與雲端治理策略的第一步。接下來,我們將從最基礎的成本組成、常見錯誤與估算工具教學,帶你全面掌握雲端支出的底層邏輯。


為什麼企業導入前必須理解 GCP 費用架構?

GCP 採取「用多少、付多少」的彈性收費模式,看似簡單透明,實際卻暗藏許多成本陷阱。許多企業在導入初期缺乏完整評估,最終不是配置過量浪費預算,就是資源不足導致系統效能不穩。

根據 Flexera 2024 雲端報告,全球企業有高達 82% 的雲端支出超出預期,其中 Google Cloud 使用者最常見的問題是「未使用的資源持續收費」與「跨區域資料傳輸費高估不足」。


雲平台價格比較

其中 GCP 的優勢在於價格透明且提供多樣折扣策略,但同時需要企業自行搭配計價模擬與最佳化工具,才能發揮其彈性優勢。


台灣企業最常遇到的 3 大 GCP 成本誤區

根據我們在實務中輔導上百家企業的經驗,中小型企業或傳統產業在初次使用 GCP 時最常落入以下3大誤區:


誤區一:以為 GCP 免費層就能撐完整系統

GCP 提供的 Free Tier(免費層)確實相當慷慨,像是:

這些資源適合個人測試、微型專案或 PoC 驗證,但一旦應用進入正式環境,即便是中小企業等級,也很快會超出限制,進而產生預期外的 GCP 費用。

知名案例:Notion 早期在使用 GCP 免費層時,曾誤估用戶激增後的資料儲存需求,導致在一週內儲存費用飆升 6 倍,緊急啟動資源重構。


誤區二:高規資源配置卻未充分利用

許多企業出於「性能安全感」而配置遠超實際需求的虛擬機與資料庫資源,卻未設定 Auto-scaling 或執行時監控,導致過度浪費。

以 GCP VM 為例,假設某公司部署 4 台 n2-standard-8(8 vCPU + 32GB RAM) 24 小時運作,每月成本如下:


若實際流量只需 2 台 n2-standard-4 即足夠,這樣等於每月白白多付了 超過 500 美金,一年浪費 6,000 美金以上。

知名案例:AirAsia 曾在導入 GCP 的資料分析架構時發現,每天有超過 40% 的 VM 長期處於低 CPU 使用率,後來導入自動資源推薦機制後,每月節省超過 20% 的雲支出。


GCP 費用

誤區三:忽略區域流量與儲存類型,低估隱藏成本

GCP 費用中最容易被忽略的是「出站流量(egress)」與「儲存層級差異」所產生的額外成本。跨區傳輸、跨服務資料複製,都是實際成本中常被低估的來源。

範例比較:


知名案例:Snapchat(Snap Inc.) 在導入多區域備援機制時,初期沒有計算跨區備份與圖片儲存的實際成本,後來透過 Cloud Storage 分層與流量優化,每月節省超過 30 TB 的帶寬花費。


企業該如何正確試算 GCP 費用?

既然 GCP 的收費模式這麼多變,企業要如何在部署前就預估成本、避免踩雷?答案是善用 GCP 官方提供的計價模擬器


GCP Pricing Calculator 使用教學

前往 https://cloud.google.com/products/calculator,依需求選擇所需服務,如 Compute Engine、Cloud SQL、Cloud Storage 等,輸入下列資訊即可:

  • 地區(如:asia-east1 台灣)

  • 機器類型與數量

  • 每月使用時數

  • 資料儲存量與流量大小

  • 套用折扣(如 CUD)

ree

模擬實例:網站架構試算假設一個中型企業網站,需要:

  • VM:n2-standard-4 ×2 台

  • Storage:500 GB 圖片資料

  • 月外部流量:1 TB

這些數字可以成為企業內部預算審查與財務規劃的基準,亦可進一步應用於不同部門或系統架構的成本預估。


實用的 GCP 節費技巧與策略建議

了解 GCP 的費用結構後,下一步就是找出哪些具體做法能在不犧牲效能的情況下,有效節省支出。以下是目前最常見、且廣泛適用於多數企業的節費策略:


善用 GCP 的自動折扣:CUD 與 SUD

Google 提供兩種主要的自動優惠機制:


✅ 建議:若你確定某服務會持續一年以上使用(如固定網站、資料庫),請使用 CUD 計畫搭配定期監控,節費效果最明顯。


使用 Recommender 工具自動調整資源

GCP 的 Recommender 功能會分析你的使用狀況並建議:

  • 降低未充分使用的 VM 配置

  • 停用閒置 IP、磁碟

  • 調整資源配置以提升效益比


這個功能幾乎是「雲端版記帳師」,能定期給你「優化提醒」。如 Airbnb 就透過這項功能,在 GKE(Kubernetes)集群優化後,每月節省 20% 費用。


分層儲存與資料生命週期政策

不同的儲存類型價格差異很大,以下是常見類型:

再搭配 Object Lifecycle 設定「90 天未使用自動轉為 Coldline」,能長期自動節省儲存費用。


建立預算與支出警示機制

透過 GCP Billing 功能設定「預算上限」、「使用警示」與「每日費用郵件」,可以防止:

  • 被冷門服務悄悄吃掉預算

  • 開發人員誤部署高階機器導致爆量

此方法特別推薦給沒有專職 IT 團隊的中小企業。


從 GCP 架構設計階段就控制成本

真正高效的 GCP 成本管理,應該從系統架構設計初期就開始考量,而非等帳單來才補救。以下幾個設計階段的決策,會直接影響 GCP 費用高低:


區域選擇策略:單區 vs 多區部署

GCP 提供多個資料中心地區(Regions),不同地區費率不同:

✅ 建議:台灣企業可考慮主要部署在台灣,異地備援在美國中部或新加坡,兼顧效能與成本。


是否採用 Serverless 架構?

Serverless(如 Cloud Functions、Cloud Run)具備以下優點:

  • 自動擴展,無需預留資源

  • 無閒置成本(不執行不收費)

  • 單次請求計價,適合波動流量

適用於:行銷活動網站、Webhook、背景排程等用途。像 IKEA 在線上點餐服務就採用 Cloud Run,節省 60% 的維運成本。


採用容器與 Auto-scaling 架構

使用 GKE(Google Kubernetes Engine)搭配自動擴展機制,可以根據即時流量自動調整 VM 數量與配置,尤其適合:

  • 電商活動期間波動大

  • 平日需壓低基礎資源

Zalando(歐洲服飾電商) 即透過容器自動擴展,在高峰期支撐百萬流量,非高峰節省 40% 成本。


實例解析:不同產業導入 GCP 的成本控制實戰

為了讓這些策略更具參考性,以下提供3個不同產業的實戰案例:


SaaS 新創:低預算快速上雲

公司:Notion(筆記平台)

  • 採用 Serverless 架構 + Firebase 初期上線

  • 搭配免費層與 Preemptible VM

  • 每月僅花費 $300 美元維持百萬用戶運行

GCP 費用

零售產業:季節性流量優化

公司:Uniqlo 日本總部

  • 採用 GKE + Load Balancer 架構

  • 依據會員活動調整 Compute 配置

  • 檔期後自動釋放資源,平均節省 25% 運算成本


醫療產業:儲存與備份費用控制

公司:Mayo Clinic(梅約診所)

  • 採 Cloud Storage 分層儲存病歷資料

  • 6 個月未調閱資料自動轉為 Archive

  • 每年節省超過 20TB 儲存費用


GCP 費用的未來趨勢與企業應變建議

雲端費用變化快速,企業若未預做準備,將很難因應未來的成本變動。


AI 與資料處理費將快速上升

GCP 在 Vertex AI、TPU 計算等服務已成市場領先,未來這類高運算資源會佔企業支出的越來越多。建議企業提前盤點:

  • 資料來源、頻率、儲存量

  • 模型運行頻率與預估資源需求

  • 是否能以 Batch 模式降低成本


官方定價彈性將更高

Google 雲端價格策略已從「單一定價」改為「動態定價 + 組合折扣」,企業需更積極追蹤以下變化:

  • 特定區域價格調整

  • 免費層資源縮減

  • CUD 條件門檻更新

📌 建議:建立與 GCP 合作夥伴或顧問的長期諮詢管道,避免因政策異動導致費用飆升。


結語:正確理解 GCP 費用,是成功上雲的第一步

導入雲端,不只是技術選擇,更是一場長期的「財務規劃」。真正聰明的企業,會在系統架構設計初期,就將「成本透明」視為策略核心。

重點回顧:

  • GCP 費用具彈性但也容易誤估

  • 免費資源非萬能,請審慎規劃正式部署

  • 可透過預約折扣、自動推薦、儲存分層等工具長期控費

  • 跨部門合作,讓雲端支出與實際營運價值掛鉤

☁️ 若你希望用最有效率的方式導入 GCP、控管預算又不犧牲效能,WeWinCloud 雲端科技 提供專業的 Google Cloud 顧問服務,協助你量身打造高效雲端架構與成本優化方案。


留言


bottom of page